• 长沙王司马乂确实颇具才干,但对不起,你生错了时代和家族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4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38

    当诡计和盘算闹得无法收场时,卷进去的人谁也别想躲过去。就像鸟巢翻了,里面的蛋哪有不破的道理?

    西晋时期,司马家族皇位来得不太正当,导致了一场又一场的权力争斗大戏。就算杨骏、司马亮、卫瓘、司马玮、贾南风、司马允、司马伦、司马冏这些人一个接一个地倒下,这闹剧也没停下来。不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,不把那最高的皇位抢到手里,那些心怀鬼胎、野心勃勃的人是绝对不会收手的。

    在河间王司马颙被李含撺掇后,打算拿在京城的长沙王司马乂当替罪羊,好给自己和成都王司马颖找个攻打司马冏的借口。可没想到,司马乂这个名字听起来和他老祖宗司马懿一样响亮的小伙子,竟然一鸣惊人,先把司马冏给干掉了。

    因为大家都知道要打的司马冏已经垮台了,司马颙、司马颖这些王爷们突然就没了正当理由,只好先撤回老家,再慢慢想办法。

    在之前围攻司马伦时,西晋最厉害的禁军队伍已经差不多被打散了。这次司马冏和司马乂又大大出手,让司马冏从豫州带来的兵力和原本就虚弱的禁军更是损失惨重,西晋保护皇城的兵力已经非常危险了。不过,司马家的这些王爷们好像并不太在意这事儿,他们更关心的是司马衷死后,谁能坐上皇位。

    司马冏被除掉后,司马乂就顺理成章地接过了掌权的大旗。

    司马乂这孩子可以说是司马懿家族里四代人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了。他虽然爬上了高高的官位,但一点也没骄傲,反而故意把自己摆得低低的,就为了赢得人心和支持。不管是大事小事,他都会派人跑到邺城去请教司马颖。

    长沙王虽然在京城里,但不管是大事小事,他都会跑到邺城去跟大将军颖商量。

    司马乂这么低调,可不是因为他有多高尚、懂谦让,他们司马家跟高尚可沾不上边,主要是因为他这人比较聪明,做事理智。

    说白了,司马乂的妈是审美人,级别比司马颖的妈程才人要高,这就意味着司马乂的出身比司马颖更显赫。而且,司马乂还比司马颖年长两岁,是司马衷目前最大的弟弟,在继承皇位的事情上占尽先机。再加上,把司马冏拉下马全是司马乂的功劳。所以,不管是从本事、岁数、地位、功劳还是继承的顺序来看,司马乂都完全超过了司马颖。

    为啥司马乂突然对在邺城的司马颖表现得那么低声下气呢?还不是因为他亲哥司马玮之前被贾南风说成是叛徒,害得他也被当成叛徒家属,老是被人欺负。他原本是个长沙王,结果被贬成了常山王,后来因为帮忙打败司马伦才又当回了长沙王。你看,他被打压得多惨,实力也就不咋地。所以他才对司马颖这么好,就是想先稳住他,好让自己有时间赶上他的实力。

    要是司马乂真是个对皇位没兴趣的大好人,那他为啥不直接叫司马颖来洛阳帮忙管国家大事,反而要派人去邺城问他意见呢?这么一看,他这举动更像是在政治场上演演戏罢了。

    其实,要想了解一个人的思考方式,看看他们家的老传统和老习惯就能猜个大概。就像商人家庭的孩子,碰到事儿往往就会像做生意那样盘算;官员家庭的孩子,分析问题时爱往政治上靠;军人家庭的孩子,身上从小就带着那股子军人的劲儿……这就像老话说的,“啥样的爹妈生啥样的娃”。

    贾南风是贾充和郭槐的闺女,因此既心狠手辣又擅长谋划。说到司马家的人,因为老一辈就给家族血脉里刻上了“为了达到目的啥手段都使得出来”的烙印,所以个个都是自私自利的高手,司马乂当然也不例外。

    你还记得那会儿咱们刚把司马伦拉下马,司马颖和司马冏俩人就像俩老虎抢地盘那样僵着吗?你说司马乂咋就那么大胆,在和司马颖去祭祖的时候,还明目张胆地劝司马颖来掌权呢?这种事不是应该悄悄的吗?其实啊,他就是故意搅浑水,想让更多人都知道,好让司马冏和司马颖的火药味更浓,斗得更凶。等他们斗得差不多了,他就能捡便宜了。最不济,也能让他们两家实力减弱,自己跟他们的差距就能小不少。

    我看到齐王冏越来越爱揽权,有次他和成都王颖一起去祭陵,就对颖说:“现在听到他说话的人,心里都挺怕他。”

    再说,司马冏当家做主那会儿,有个叫王豹的小官给他写了封信,说:你看,前面那些管事的大佬们下场都不咋样,这说明现在掌权的路子不好走啊。你现在威望高、权力大,往前一步可能摔大跟头,往后退又容易踩到刺儿,得小心点。司马家的那些王爷们,一个个兵强马壮,年轻气盛,一不小心就可能干起来。聪明人不会站在快倒的墙根下,你得赶紧让那些王爷们回自己地盘去,封成都王做个北州的老大,管邺城;你自己当南州的老大,管宛城;两边以河为界,各自管好手下的王爷,把洛阳留在中间。王豹这主意啊,就像是以前的“让诸侯回自己封地”和“天下两分”的点子合在一起,他是想让司马冏先离开洛阳这个乱摊子,攒足了劲儿把南边稳住,然后再慢慢打算以后的事儿。

    所以提议让所有王侯前往自己的封地,按照周朝和召公的做法,让成都王做北州的首领,管理邺城;自己则做南州的首领,管理宛城;以黄河为界,各自管辖手下的王侯,一起辅佐皇上。

    可巧的是,司马乂刚好来串门,一眼就看到了那篇策论,他立马就说这是挑拨他们司马家族内部关系,逼着司马冏赶紧把王豹给处理了。结果,王豹就这样送了命。

    长沙王乂来了,他瞧见冏的桌子上放着豹子的信,就对冏说:这小子挑拨咱们兄弟关系,你咋不在铜驼那地方直接把他给解决了呢!

    大家得留意一下司马乂用的方法和他的行动。

    在处理方式上,司马乂没选择红着脸跟司马冏争辩兄弟们付出的努力和辛苦,因为那可能会让司马冏反而起疑心;他也没选择隐忍不说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因为那样会给司马冏太多时间去琢磨和推测;他干脆利落地给王豹安了个“挑拨离间”的罪名,迫使司马冏不得不处置自己的手下。

    说起动机嘛,这么做既能让自己避免被权力中心排挤的风险,又能削弱司马冏的名声。王豹好心给司马冏出主意,结果你一句话不对付就把人家给宰了,那以后谁还愿意跟着你混啊?谁还敢跟你推心置腹呢?一旦你司马冏失了势,谁还肯豁出命去保护你?想想看,司马冏和司马乂干架那会儿,多少老兄弟都反水站边了?

    最终,大家都能看到,当司马乂和司马冏彻底翻脸时,他能立马调集人手反击司马冏,这说明司马乂平时没少在背后给司马冏使绊子。要知道,那时候的禁军队伍其实早被司马冏的豫州兵换了一茬人了,要是司马乂平时不暗中下功夫,他是没法指挥动任何人的。

    看得出来,司马乂这小子挺精明,有他祖宗的风范,也挺能憋住气。不过说到底他还是太年轻,要想做到情绪管理滴水不漏,那真是有点难为他了。他对弟弟司马颖那叫一个热情,可对那个想坑他的河间王司马颙,他却没啥反应,心想:你都打算拿我当枪使了,我还理你干啥?

    要是司马乂能更老练些,他就该笑着把司马颙哄好了。你现在对人家冷淡,司马颙肯定会心里发慌。以前你是个没什么势力的长沙王,他怎么看你都无所谓,但现在你是大权在握的摄政王了,他肯定会怕你报复。你要是能赶紧向他示个好,他也不会急着跟你拼个你死我活。

    正如所料,司马乂对司马颙的疏远让他心里直打鼓,总觉得司马乂早晚会找他算账,于是,他决定先出手,占据主动。

    后来,司马颙悄悄地让侍中冯荪、河南尹李含、中书令卞粹他们去杀司马乂,但没想到司马乂挺厉害,反过来把他们给杀了,司马颙的暗杀计划就这么泡汤了。

    接着,乂把冏给杀了,但他的计划没能成功。于是,他偷偷派侍中冯荪、河南尹李含、中书令卞粹等人去偷袭乂,结果这些人都被乂给杀了。

    刺杀计划落空后,司马颙没了辙,干脆找了个借口说司马乂不好对付,然后拉上司马颖一块儿攻打洛阳。

    司马颖这人平时就主意多,一看时机到了,立马就跟着司马颙行动了。司马乂啊,你样样都比我强,将来继位肯定轮不到我,我心里实在不安稳。对不住了,兄长,没有你的话,我心里可就踏实多了。

    颖方放纵自己的欲望,但又害怕长沙王乂在京中捣乱,于是和河间王颙一起上书请求杀掉皇后的父亲羊玄之、左将军皇甫商等人,还下令让乂回家待着。接着,他就和河间王颙的将领张方一起攻打京城。

    接着,司马颖又派人去暗杀司马乂,结果这些刺客反倒被司马乂的随身护卫王矩给干掉了。

    颖派了个杀手去暗杀乂,碰巧长沙国的左常侍王矩当时正在值班,他看到杀手神色不对,就立马把杀手给杀了。

    都闹到这个份上了,那就动手吧。司马乂着手集合洛阳剩下的人马,准备跟声称有二十万大军的司马颖和号称七万兵马的司马颙干一架。

    张方被任命为都督,带领七万精兵,从函谷关快速向洛陽进发。而颖则率领大军驻扎在朝歌,他任命平原内史陆机为前将军和前锋都督,指挥北中郎将王粹、冠军将军牵秀、中护军石超等将领,统率二十多万大军,一路向南朝着洛陽进发。

    张方一开始挺顺利的,很快就攻到了洛阳西门那儿,可没想到被司马乂带着禁军的左右卫军冲杀出来,一下子干掉了他们五千多人。

    乂带着中军左右护卫去攻打他们,敌方军队惨败,死了五千多人。

    没多久,司马颖的军队就赶到了洛阳的东边城门。这样一来,洛阳就被两位王爷从两边同时围攻了。

    情况紧急时,司马乂的得力助手王瑚,赶紧集合了好几千匹战马,马背上都绑上大戟,猛地冲进了司马颖的军队里,一下子就把司马颖的军队给打败了。他们被打得退到七里涧那边,丢下的尸体堆得像山一样高,还有贾崇等十六员大将也被俘了。

    司马乂一人对战两人,勇猛无比,司马颖和司马颙的军队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,战斗就这么一直拖着。

    到了12月份,司马乂派人去和司马颖谈判求和,因为洛阳城里粮食啥的快不够用了。可司马颖压根儿没理他。

    司马乂再次动手给司马颖写了封信,这次他走起了温情和道理路线,信里这么说:想当年,老爸把咱们十兄弟打发到外地,就是想让咱们一起保护好大哥司马衷他们家的江山。可你现在却和司马颙联手来打京城,这真的不应该啊。咱俩已经交过手了,你也看到了,你赢不了我。现在我这边大家心齐气顺,斗志昂扬,连你的手下陆机都带着兵反过来帮我们了,形势一目了然。所以,咱们就别再兄弟相残了,你带兵回邺城去吧,我保证既往不咎,你以后也能心安理得地见祖宗。我因为咱们是亲兄弟,才写这封信劝你,希望你能早点回头。

    司马颖是怎么回答司马乂的呢?他跟司马乂讲:“老兄啊,你也别吓唬我,我手底下现在还握着好几百万的精兵强将呢,最后谁能赢谁输,这可说不定。我这次来攻打洛阳,其实是想跟老兄你一块儿把天下治理好。可惜你被那些奸臣给带跑偏了。如果你愿意听太尉(司马颙)的话,把皇甫商他们给解决了,然后放下武器投降,那我就回邺都去了。老兄,你自己好好琢磨琢磨吧。”

    司马乂哪里会傻到相信司马颖那一套瞎话,你们这么多人,千里迢迢跑来,难道就是为了杀掉皇甫商他们几个?想让我服软?这不是拿我当三岁小孩骗吗?

    接着,两边又打了起来,从303年八月一直打到304年正月。司马乂特别厉害,一直占着上风,光是司马颖那边,就被他杀了或者俘虏了六七万人。

    乂接连打败颖军,杀敌俘虏加起来有六七万人。

    不过战争说到底还是拼补给和整体力量,这些年洛阳一直在打仗,现在已经是快走投无路了。所有的粮食都拿去当了军饷,十三岁以上的男子全得上战场,连大批奴仆也被拉去当兵,官府和百姓都被掏空了,一石米的价格竟然涨到了万钱。

    颖率军直逼京城,张方打开了千金堤,水流干后水碓都停了。接着,他命令王公贵族家的奴婢去舂米供给军队,一品以下的官员,家里凡十三岁以上的男子都得去服劳役,还征调奴隶来帮忙打仗。这样一来,不管是公家还是私人,都穷得叮当响,一石米竟然要卖到一万钱。

    不过说实话,司马家里头,司马乂算是最吸引人的一个。洛阳城都破败成这样了,可将士们还是心甘情愿为他卖命。

    打了很久的仗,粮食快吃完了,城里的人们饿得厉害。尽管处境困难,士兵们还是心往一处想,都愿意豁出性命去战斗。

    就在这时,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祖逖大哥(就是那位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的)出现了。他那时候是司马乂的手下主簿,给司马乂出了个主意,说让司马乂叫幽州刺史刘沈去攻打长安,这样司马颙肯定会让张方退兵。

    范陽来的骠骑主簿祖逖跟我说:“刘沈这人忠心又勇敢,雍州的兵力足够对付河间那帮人。咱们应该跟皇上建议,下个诏书给刘沈,让他带兵去偷袭。这样一来,敌人急了肯定会找张方来帮忙,咱们就能趁机行事,这可是个好办法。”

    祖逖用的这招“声东击西”还真挺管用的,虽说西晋的军队大都掌握在各位王爷手中,可边防部队不一样啊,要是借着皇上的名义让他们来掺和一下,倒真是个自救的好办法。

    刘沈接到命令后,立马行动起来,没含糊半点,迅速召集了七个郡的一万多兵马去攻打长安。不过话说回来,七个郡才凑出这么点儿人,也能看出咱们华夏现在兵力真是紧张得很了。

    沈奉诏赶紧给周围各地发了紧急消息,很多地方都起兵响应他。他把七个郡的人马聚拢起来,总共有一万多,然后急忙赶往长安。

    张方这个司马颙的大将,一听到消息,心里就琢磨着要撤军了。洛阳这块硬骨头他啃不动,再加上家里又有急事,不回去能怎么办呢?司马颖那边吹嘘有20万大军,结果被司马乂陆陆续续干掉了好几万,现在士兵们都没啥斗志了。看样子,司马乂很快就能摆脱洛阳被围的困境了。

    不过,司马家族总是能带来不少惊喜,他们就像那隐藏在下水道里的神秘忍者龟,你永远猜不到接下来会是哪位“高手”突然出现。

    这回跳出来捣乱的是东海王司马越,他是司马懿弟弟司马馗的孙子。看到司马懿另一个弟弟司马孚的孙子司马颙已经搞得这么热闹了,司马越觉得自己也得赶紧多露几手了。

    司马越一直在朝廷里藏着,现在打算除掉司马乂,原因是司马乂拦了他的路,让他没法再往上爬了。

    本来,司马越打算再观望观望,因为司马乂一直勇猛无敌,要是有个闪失,场面可就乱套了。可司马越的那些同伙们急眼了,他们瞅瞅洛阳城这战况,跟司马乂是一天也待不下去了。连十三岁以上的娃都上了战场,粮食全给军队吃了,咱们这么豁出命帮司马越,到底是为了啥啊?

    成都的王颖去打长沙的王乂,王乂死守着洛阳不放。皇宫里的将领和三个部门的司马因为一直打仗和防守,累得不行,就偷偷地和左卫将军朱默在夜里把王乂从另一个地方带走,然后硬推司马越出来当头儿,还跟惠帝说,把王乂的官职给免了。

    司马乂没一点准备,就被司马越带着人逮住了。真是意想不到,家贼难防啊,要是身边的人要害你,你怎么防也防不过来。

    司马乂被逮住以后,司马越就把洛阳城的城门给敞开了,打算让张方和司马颖他们进来。

    禁军士兵们打开城门瞅瞅,发现对方军队软绵绵的,跟斗败的公鸡似的,心想只要咱们再撑一会儿,赢面儿可就大了。这么想着,他们又琢磨着去劫狱,把司马乂救出来,好让他带着大伙儿继续干!

    城门一开,宫殿里的将士们看到外面的敌军并不多,心里都后悔了,于是又打算把皇帝抢出来,对抗颖军。

    这下司马越可吓坏了,心想司马乂要是被救走,我可怎么活啊?朋友们,你们这不是为难我吗?当初是你们让我抓他的,现在又要我放他,这变来变去的也太过分了吧。这样把我当棋子摆弄,我可受不了。所以,司马越决定干脆杀掉司马乂,省得以后麻烦。

    越是害怕困难就越容易引发动乱,于是打算趁机除掉乂。

    可是,黄门侍郎潘滔拦住了他,说道:“这年头,谁还傻乎乎地自己动手杀人啊?不都是找个替罪羊吗?未来的事儿谁也说不准,咱们得小心别给自己抹黑,得给自己留点后路,这样才能活得长久些。”

    司马越有了主意,赶紧派人去给张方送信,说:“司马乂现在被困在金镛城里头呢,你快点去救他!我这儿已经安排好人了,到时候给你开门!”

    张方让手下将领郅辅带着三千士兵,赶到金墉城去抓司马乂,最后把他烧死了。

    他随即派手下将领郅辅带领三千兵马,前往金墉城捉拿乂,等他们到了军营,就把乂绑起来烤死了。

    司马乂大声哭诉自己的冤屈,那痛苦的叫声周围人都听见了,三军将士无不动容落泪。他去世时,才二十八岁。

    司马乂马上就要在城东下葬了,他的手下官员们没一个敢去送他的,只有以前给他当过助手的刘佑一个人去了,他走着给灵车扶灵,哭得死去活来,路人都被感动得心里难受。

    司马家第四代里最能干的那位,结果却落得这么个凄惨结局。

    说实话,司马乂在司马家的王爷里算是挺有本事和吸引力的。他不像其他人那样,一被权力迷了心窍。他做起事来,那是一把好手,对付敌人、等待时机、讲和谈判、鼓舞士气、冲锋陷阵,样样都拿得出手。虽然不能说他完全继承了司马懿的本事,但说他像年轻时的司马师,那是一点没错的。

    可那又怎样呢?司马家族自己搅和的乱世,谁又能真的躲得过那些暗算和杀戮?你对弟弟司马颖示好,但他心里压根儿就没拿你当回事儿,一门心思就想着那把龙椅;你没直接找司马颙的麻烦,但他自己觉得已经无路可退,非得跟你拼个你死我活;你觉得远房亲戚司马越没啥野心,可他觉得只要姓司马,就有权利去争那把交椅;你以为禁军将士都被你说动了,要豁出命去保卫国家,其实好多将领只是想混日子,谁给好处就跟谁……

    在乌鸦眼里,白天鹅总是错的。司马乂啊,你越出色,就越多人把你当成眼中钉,都急着想除掉你。因为你不倒下,他们就难有机会出头。而且,他们除掉你时,心里也不会有半点愧疚,因为那时候的社会风气,早就变得不那么讲规矩了。在动物的世界里,谁还跟你谈原则呢?

    现在很多人都不太在意和打造自己周边的环境,他们太相信自己的本事和拼劲了。但其实,才华这东西得靠合适的环境来衬托。就像咱们现在常说的,能力得在具体做事的时候才能显出来。

    司马乂活在的那个年代,社会风气特别差,大家都你杀我、我杀你,这种风气还是他们司马家的老祖宗带起来的。一直杀到国家没力气了,外敌也打进来了,他们内部才不乱斗了,因为这时候他们也成了别人的目标。司马乂死了以后,“八王之乱”里还有司马颖、司马颙和司马越三个大佬在斗,所以惨剧还在继续。可惜啊,最后遭殃的还是那些老实巴交的老百姓。

    安息吧,司马乂!说实话,你的离去并不冤枉,身为司马家的子孙,这样的结局或许早已注定,难以逃脱。